隨著首部登陸央視的東莞題材大型紀錄片《制造時代》的熱映,一系列東莞制造業企業中的人物故事先后亮相。鏡頭里,包含了智能手機制造工廠的流水線工人、產品經理;智能汽車制造工廠的國內外技工;服裝、針織品染色;企業研發創新故事以及智能制造全產業鏈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等鏡頭……
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《制造時代》里面的兩個極具鮮明對比的鏡頭,其中之一是工人在流水線生產上,頻繁重復的工作;另一個就是機器人程序化的生產加工。
東莞《制造時代》登陸央視,工業機器人成中國智能化發展核心
與機器人“爭飯碗”的制造時代
制造業往智能化方向發展,其中機器人扮演的是很重要的角色。隨著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走進工廠,之前一些繁瑣復雜的操作工人已經被機器人給替代。在當前,人口紅利消失、招工困難、制造效率低下等產業風口下,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開始施行“機器換人”。機器人已成為新工業革命的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,影響全球制造業的市場格局。
東莞《制造時代》登陸央視,工業機器人成中國智能化發展核心
據某權威機構的調研報告顯示,未來五年內,全球的商業模式、勞動力市場都將發生大幅度轉變,預計將近710萬個工作崗位將消失。
到2022年,很多崗位將由機器人替代,其中農民需求量將減少19%;郵遞員需求量將減少28%;抄表員的需求量將減少19%;伐木工的需求量將減少12%;旅行社經紀人的需求量將減少12%;財務會計的需求量將減少4%;空乘人員需求量將減少7%;車床工人的需求量將減少6%;印刷工人的需求量將減少5%……
隨著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進一步發展,勞動力技能升級的迫切性還會繼續加劇,勞動力需要通過提升自己的勞動技能水平來與機器人競爭,獲得生存和發展的資本。
智能制造的產業革新,隨著高科技等新興技術的誕生,人已經逐漸在簡單繁瑣的勞動中解放出來。類似亨利·福特創建了汽車行業;喬布斯和比爾·蓋茨等人創建了計算機行業等等,大量我們以前不曾想到的新職業隨之出現。
中國制造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突圍
自2010年以來,中國已經被譽為“制造業第一大國”,但從整體上來說,中國制造業存在大而不強、創新力薄弱、高端供給不足等弊端,因此,我國制造業還處于中低端水平。
面對當前的局勢,智能化是我國發展制造業,進行產業突圍的唯一手段。
我國的制造業市場規模,早在2011年起就已成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。從改革開放開始,我國的制造業就已深度嵌入全球化體系。
盡管,我國制造業與世界水平相比還處于弱勢,很多包括芯片等核心技術以及核心器件還受制于人,但中國近幾年來制造業的發展也迎來了勃勃生機。隨著“中國制造”向“中國智造”的轉型升級,越來越多的制造業科技成果呈現“井噴式”上漲,前沿創新技術也逐漸涌現。
預計2035年我國將迎來一大批先進的智能產品,比如:智能家電、智能服務機器人、智能玩具等等。另外,中國大力推進各領域、產業等重大裝備的智能升級,尤其是智能機器人、智能機床等智能制造裝備的產業升級。
近幾年來,我國智能機器人、數控機床等產品不斷突破研發瓶頸,與互聯網等技術深度融合,未來制造業的新業態模式也將快速發展。